(新华网北京6月11日电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蔡玉高、陈玉明、安蓓)
新闻导读:三次收购为何待遇不同?--从优尼科、力拓及悍马收购案得到的启示
4年前中海油介入收购美国石油企业优尼科失败,今年中铝公司注资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再次受挫。然而,与两家国企命运不同的是,腾中重工收购美国悍马品牌的意向却受到美国朝野的一致欢迎。
收购优尼科、投资力拓遭遇红灯,收购悍马却大开绿灯,三者不同的命运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三种不同境遇为迈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中海油宣布撤回其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
收购条件丰厚却遭到美国国会的反对
2005年8月3日,中海油宣布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一起轰轰烈烈并被业界看好的跨国收购就此以失败而告终。这场本有望实现“双赢”的跨国收购为何会失败?
作为当时涉及金额最大的一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2005年6月23日中海油宣布以总额185亿美元现金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这起收购商业目的明显,所开条件也非常优厚,如承诺继续保留优尼科大部分雇员、不将美国国内生产的油气向中国出口、保留优尼科员工退休金福利等。不过,这笔收购受到来自美国国会的激烈反对,一些议员以美国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由设置了重重障碍。
中海油有限公司一位当时参与了此次并购交易的人士说,尽管中海油的报价比对方高了15亿美元,而且尚有进一步加价的空间,但美国的政治环境为交易增加了不确定性和“无法接受的风险”,“中海油不能用股东的钱去冒巨大的政治风险,因此放弃了这笔收购。”这位人士说。
这位人士告诉记者,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企业“对国际政治阻力估计不足”。
焦点评论:投资保护主义阴影不散
求您了,来买我们的债券吧!要是喜欢,就把我们那些快破产的汽车公司也买下几家!但是,千万别想打我们大型自然资源企业的主意!
没有什么比上周发生的一连串事件,更能让中国看透富国对其海外投资计划所持的立场。美国财长盖特纳在上周亲自到北京游说中国政府,反覆保证美国公债是安全的,但他前脚刚踏上回国的飞机,澳洲采矿业巨头力拓就宣布取消与中国铝业原定195亿元(美元.下同)的结盟计划,尽管当初深陷债务危机的力拓是主动向中铝求援。
力拓声称其毁约是完全出于商业考虑,澳洲总理陆克文亦坚称该国对来自中国的投资依然完全开放。
此话倒似不假,澳洲政府今年来通过了一批中资购买澳洲股份的申请,其中不少是自然资源类企业;中国在澳洲的海外直接投资今年一季度大幅增长至130亿元,大大超过去年同期的14亿元。
不止钞票般简单
不过,中国不难察觉其海外投资策略已经面临严重威胁──中国政府一直在鼓励国有企业扩张海外版图,以获取支撑该国工业化进程所急需的能源商品资源。
中国企业虽然财大气粗,但每每出手却总是像在充当冤大头:美国通用汽车宣布已与中国私营企业四川腾中重工机械达成临时协议,将把其高油耗的悍马(hummer)品牌售予后者。
今年2月,力拓在山穷水尽之际寻求股东中铝注资,但两家谈成结盟方案后,资本市场和商品价格持续走高,使力拓有条件选择替代方案:通过大幅折价供股筹资152亿元以减轻债务压力,并与另一家澳洲本土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协议成立合资企业。
富而德律师事务所(freshfieldsbruckhausderinger)驻上海合伙人antonydapiran说:「此事会强化中国企业,特别是能源和自然资源类企业的一种看法──要想打开海外交易的大门,需要的远不止钞票那么简单。」毕竟这对中国来说已经不是头一回。2005年,中海油竞购加州优尼科石油公司因美国政治反对力量的干预而失败;同一年,中国五矿公司竞购加拿大noranda矿业公司未遂,因工会忧虑中国人权状况。
总部位于巴黎的经合组织投资部门经济学家kendavies表示,投资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抬头,但对中国的顾虑并非空穴来风。尽管一些非洲国家铺开欢迎的红地毯,但其他国家政府仍对中国的动机抱有怀疑。投资海外的中国企业主要由共产主义政府所有,提升其投资可能并非出于普通商业考虑的担心,「国有企业仍受国资委控制,必须履行各项政策目标」。
开弓没有回头箭
悉尼科技大学中国研究教授davidkelly对此表示同意,认为中国企业必须格外强调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人们还不信任中资机构」。
工商人士和分析师指出,中国要赢得西方信赖,需进一步开放政治上敏感性的产业,允许外商直接投资。可是,西方企业高层抱怨指出,一些他们优势明显的领域实际上是禁止入内的,因中国政府致力于为当地公司创造发展竞争性技术的机会。高速列车和最近的风力涡轮机是西方公司感觉受到歧视的两个领域。印度suzlon中国总裁paulofernandosoares在谈及5月14日竞购大型风力发电项目时说:「我不能说这是处心积虑为之的,但事实表明没有一家国际涡轮机供应公司入围。」尽管阻力重重,中国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没有改变,包括金融业在内,中国去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22亿元,较2007年的265亿元几乎翻倍。
悉尼的近(deacons)律师事务所的ianmccubbin表示,未来的交易或会减少,投资者将更加严格挑选,但中国对澳洲兴趣依旧,「中国是澳洲的主要贸易伙伴,这种关系将繁衍出更多的投资活动」。
掌握19500万亿元外滙储备(多数投资于美国债券)的中国,理论上能够收购任何它有兴趣的资产,但其在力拓上的惨败或说明,一些交易所面临的政治阻力难以克服,因此或须如dapiran指出,用更巧妙的办法来敲开海外能源和资源的大门。
避免法规或政治阻碍
在与巴西、俄罗斯、委内瑞拉、安哥拉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上,中国即采取了握有股权之外的方法──向这些国家贷款450亿元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田,以换取开采出来的实物。dapiran表示,中国企业亦与澳洲昆士兰州签署了长期的天然气供应协定,「(未来的)主题将是通过其他方式,在实现获取中国发展所需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终极目标时,避免遭遇其他大型交易所遭遇的法规上和其他政治上的阻碍」。
尽管如此,政治风险谘询机构eurasia的damienma和divyareddy表示,中铝在力拓交易上的挫折,或将令中国政府重新思考其对外收购战略,以采用更加积极合作的方式,“中国领导人似已更清晰地意识到收购交易所面临的政治问题。据报道,副总理王岐山曾责怪部分国有企业高管欠缺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所需的谋略和技能”。
投资力拓:协议签订3个月即遭毁约 [金融界专题: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交易告吹]
今年2月,中国铝业(601600行情,爱股)公司与世界矿业巨头力拓集团达成了一项高达195亿美元的投资协议,但这项协议始而被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延长审查期限,继而于6月5日被力拓集团董事会否决。
协议初签时,力拓集团首席执行官艾博年曾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易,为力拓集团的股东提供了超常的价值……”为何才过了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力拓就做出了背信之举呢?
业内专家认为,力拓股价变动是交易失败的直接原因。在交易公布后的3个多月时间里,国际主要金属产品的价格均有所反弹,矿业市场出现回暖趋势,从而导致交易条款对力拓来说显得不太划算。
背后的政治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在中铝与力拓签署协议后,澳大利亚不少反对党议员和民众对这项投资公开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如果让中铝控制了力拓,将会损害澳方的利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表示,一些澳大利亚人士借口对中国缺乏信任感,反对这项交易,并要求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设置障碍。
政治因素不容忽视:中铝失利的真正根源
(《投资者报》评论员 勾新雨)
中铝收购力拓告吹,这场中国企业史上最大额度和最激动人心的海外并购案由此划上句号。至此,三大国际矿业巨头的铁三角关系不但没有被拆散,反而愈加紧密。失望和愤懑的情绪开始弥漫,为什么中铝会失掉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为什么对力拓出尔反尔,为什么澳洲的政客们将这场商业交易蒙上政治色彩。
6月9日,中国的新华社罕见的发表了一篇措辞严厉的评论,批评力拓这样的做法是“背信弃义”和“过河拆桥”。
其实,中国企业到海外收购矿业资产的历史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首钢率先走出国门收购了秘鲁铁矿,但直至今日还经营管理不善,一直陷入当地劳资纠纷的泥潭;2005年,中海油试图收购美国的尤尼科石油公司,最终功败垂成;现在,中铝在力拓竞购案上先胜后败,铩羽而归。
为什么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的道路上磨难重重,现在,除了指责对方以外,似乎更应该反思的是中国国企的制度根源问题。
中国的国有企业,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凡是扩张迅猛的,大多有些好大喜功的通病,这种通病通常还会和一个富有作为的国企领导人联系到一起。
90年代初期,首钢改革风起云涌,当时的首钢老总周冠伍意气风发,不但把首钢推上了全国钢产量第一的宝座,还执意要到家乡山东建设一个全国最大的钢厂,为了解决这座新钢厂的铁矿石问题,首钢不惜以天价的1.2亿美元收购了秘鲁铁矿。
由于秘鲁铁矿拥有一支“全世界最具战斗力的工会”,加上首钢外派过去的干部水平参差不齐,秘鲁铁矿直至今天也未见大效。后来,过度扩张的首钢开始衰落,山东新钢厂流产,周冠伍也黯然而退。
中铝为什么能够迅速收购力拓,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中铝有国企强人,自从2004年肖亚庆开始出任中铝总经理之后,中铝迅速扩张,风格凌厉,仅用两年时间,中国铝业资产有了大幅增长到1280亿元,是成立时的3.5倍。
一位矿业公司高层当时感慨到,不管是竭泽而渔、还是有利用宏观调控打压民营企业的嫌疑,中铝时代的肖亚庆充分的利用了手里的政策资源,最终实现了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这就是成功。
2007年,在中国钢铁企业备受国际铁矿巨头垄断压迫之下,尤其是两大矿业巨头力拓和必和必拓准备合并的黑云压城的关键时刻,中铝和肖亚庆挺身而出,谋求入主力拓公司,一可打乱两拓合并,二可谋求中国在铁矿石市场上的话语权。此时的中铝和肖亚庆几乎扮演了一次“民族英雄”的角色,他们的荣誉达到前所未有的顶点。
签署完对力拓的增资协议后,肖亚庆几乎是扔掉了签字笔就走进了中南海,出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由企业家转而成为一名官员。这是央企中继中海油的卫留成、中石化的李毅中之后,又一名明星高官。
企业家的天职是赚钱,而官员似乎更喜欢社会责任、影响力、做大做强和谋求国际话语权等更激动人心的字眼。当时,中铝号称收购力拓只准备了三个月,是“三个月的闪电项目”,现在回过头来看,是否有操之过急之嫌?
国企好大喜功,并不全是国企领导人的过错,中国的国资管理体制则应该为此负相当的责任。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国务院国资委就会向所有的央企公布一次“最后通牒”,央企要从170多家,变成160多家,进而变成80家,甚至40家、30家;对于众多央企老总来说,这些都是能让自己失眠的血琳琳的数字,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放出狠话,出了行业前三名的国企,国资委会强行重组,就地正法。
一位央企电力公司的内部人士曾经感慨到,这样的政策让企业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去上项目,去收购企业,把盘子做大,做大了就能收购别人,否则就会被别人收购。
这几乎变成了一种央企中的跑得快游戏,我不需要比你做的好,我只需要比你跑得快,做的大,我将来就是胜者。在这样考核体系下,花钱似乎比赚钱重要,谁能要来项目,要来钱,谁就能做大,而老老实实的经营者则要吃亏。世界上大多数企业和企业投资者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但作为中国央企的大管家,中国的国资委却似乎一直试图打破这条规律,而这些努力的代价就是央企在国内外的盲目扩张与投资。
中铝的一次失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这样的体制下会有多少企业布中铝的后尘,漂洋过海,拿着垄断利润、银行贷款去一掷千金、豪情万丈。
收购悍马:美国各方表示欢迎
不过,与中海油和中铝的境遇大不相同的是,腾中重工收购美国通用旗下的悍马品牌却得到了美国各方的欢迎。事实上,这起收购被国内专家纷纷看空,业内人士几乎一致认为收购一旦成功,中国企业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双赢的收购案最终失败,而中方将吃大亏的收购案却得到对方欢迎,一些西方人士对待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异常态度令人费解。
事实上,在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加快了市场开放的步伐。在wto规定开放的25个市场领域中,中国已经开放的有22个。然而,中国的努力并没有换来对等的待遇,无论是贸易往来还是资产收购,迄今仍要面对种种不公平待遇。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必须重新审量他们所谓的公平交易原则。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海外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邢厚媛说,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时,他们总是曲解中国企业的战略意图,过分夸大所谓的政治风险。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们还以“政治压力”为由,通过一系列程序,损害中国企业的利益,甚至随意撕毁协议。
而在悍马收购问题上,美国政府和国会一反常态地抛开政治因素,多次强调这是一起纯粹的商业行为,并表示非常希望收购能够成功。
我国并购学专家王育琨表示,政治因素有时只是借口而已,关键在于对他们有无益处。中国企业在进行并购时,一定要头脑清醒,以免落入陷阱之中。
美国欢迎收购悍马的真实原因:悍马是匹劣马
“悍马”代表着美国汽车业九十年代以来开发suv的极端形式,大概是世界民用车型中耗油最大的。这也是美国汽车业误入歧途的象征。在美国三大汽车全力开发suv时,日本公司则作了相反的战略抉择,重点发展节能车型。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丰田的prius。
名不见经传的四川民企腾中重工在通用汽车破产之际宣布收购了通用的核心品牌之一“悍马”,一下子爆得大名。奥巴马政府更是喜不自禁,立即指出这一合作不仅让通用甩掉了赔钱的累赘,而且保护了三千多个美国人的工作。根据协议,“腾中重工将享有使用悍马品牌的权利并获得其关键高级管理层及营运队伍……承续与悍马经销网络相关的现行的经销商合约”。
这一收购,对美国是笔难以置信的好买卖。但是,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悍马”究竟是匹什么马?“悍马”是美国霸权的象征。当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帝国主宰世界时,这块牌子就风行于世。当这个帝国泡沫崩解时,这块牌子就成了烫手的山芋。“悍马”的原型,是美军用的humvee。1990年美国第一次进攻伊拉克,其“沙漠风暴”威震世界,不仅轻而易举地杀到巴格达城下,而且向世界显示出美军的天下无敌。因为“沙漠风暴”是历史上第一次电视实况转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沙漠中纵横驰骋的humvee也出尽风头。 humvee的生产厂家am general马上根据humvee改造出一个民用版,并于1998年将之卖给通用汽车,这就是“悍马”。后来布什上台,奉行“单边主义”,美国在世界上更加不可一世。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初期比“沙漠风暴”更加顺利,转瞬间萨达姆由王变寇。humvee再次在世界各地老百姓家中的电视荧屏上频频亮相。此时开“悍马”,自然有一股世界之君的威风。特别是那时赶上世纪初的低油价,作为油老虎的“悍马”又不停地改进其技术上的稳定性,于是越来越流行。
“悍马”代表着美国汽车业九十年代以来开发suv的极端形式,大概是世界民用车型中耗油最大的。这也是美国汽车业误入歧途的象征。在美国三大汽车全力开发suv时,日本公司则作了相反的战略抉择,重点发展节能车型。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丰田的prius。在本世纪初,环保主义者和左翼就掀起了反“悍马”反suv的运动,甚至提出了“开suv就是支持恐怖主义”的口号,声称是suv使美国必须进口石油,中东的恐怖主义的财政基础恰恰是其石油财富。可惜,当时油价很低,美国在世界上威风八面、不可一世。这种声音显得过于极端,不入主流。
但是,很快美国在伊拉克失足,世界油价也猛涨,随之而来的是次贷引发金融风暴。美国人民在这个节骨眼上觉悟,把奥巴马选进了白宫。美国作为世界帝国谦卑了许多,为自己横行霸道的形象感到羞耻。油价摧毁了美国汽车业,suv卖不动,“悍马”则更是不堪回首的帝国噩梦的象征。环保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即使油价迅速回落,人们还是倾向于小型车。整个汽车业都以小型车为战略。“悍马”一夜之间成为劣马。
从协议上看,腾中重工主要的收获是享有使用“悍马”品牌的权利。但品牌已经成为“悍马”最大的问题。如今奥巴马政府提出严格的燃油效率标准,三大汽车为此叫苦不迭。“悍马”耗油最大,达到这个标准最不可能。中国政府酝酿的燃油效率标准,据说将比美国还高。日本、欧洲更是高油价的国度。
日后“悍马”的市场究竟在哪里?当然,也许通过绿色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悍马”的燃油效率,但是这种技术还不成熟,而且成本非常高。最重要的,“悍马”的品牌已经臭了街。有的美国人甚至为美国造出这么一个祸害人类的怪物而感到羞耻。2006年,素来热爱“悍马”的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甚至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把自己拥有的“悍马”全卖掉。看看现在美国的汽车广告,特别是丰田的广告,主题不是宣扬汽车的性能,而是吹嘘开该公司的车可以把汽车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在这种文化中,一个体面的人谁要买“悍马”?谁喜欢在邻居的横眉冷对中度日?无怪《华尔街日报》含蓄地说,收购“悍马”反映着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心理状态。同时,这一臭名昭着的油老虎,又将面对燃油效率的艰巨挑战。
中企海外收购一定要控制风险
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不断增加,但是海外并购的步伐却并不顺利。来自麦肯锡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国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结合优尼科、力拓收购的受阻,以及悍马收购的进展,有关专家提醒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过程中一定要控制风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优尼科、力拓的并购中,政治风险始终相伴。一方面对方国家出于政治原因的反对之声会给交易带来很大压力,另一方面对方也会借故拖延交易时间,从而为自身赢得喘息机会。
例如,上汽对韩国双龙的收购,由于对当地的劳工法不熟,最终导致收购失败;而悍马收购也可能带来无休止的劳资纠纷。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董萧表示,在进入一个陌生的市场时,必须配备高水平的法律顾问,以免因不熟悉当地法律而掉入商业陷阱。
据分析,此次力拓毁约付出的代价是1%的赔偿,即1.95亿美元,这么低的赔偿显然是不够的。这次事件表明,大额的海外并购交易在签订协议时就要提高毁约赔偿率。
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琳认为,中国企业不应将海外并购当作“时髦”之举,抱着“抄底”心理轻易决策,而应该从战略高度衡量海外并购的时机和对象,并根据自身的条件量力而行。
王岐山的一瓢凉水:海外并购难道仅是一个‘钱’的问题吗?
“海外并购难道仅是一个‘钱’的问题吗?你吃得下来?管得了它吗?”据中新社报道,在全国人大湖南团9日举行的全体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与会听取代表意见,给全国人大代表向文波“泼了一瓢凉水”。
向文波是湖南知名工程机械企业三一重工总裁,建议官方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资金支持,因为该企业正面临和海外企业接洽并购事宜但被“钱”捆住了手脚的难题。
事实上,三一重工的声音并非独家。
本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表示,“原来需要6亿美元收购的项目现在1亿美元就能买下来”,该集团将在2到3年内完成海外并购,但“收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能贷到多少资金”。
如此看来,海外并购,除了差钱,啥都不差。
现实果然如此?当然不是。海外并购并非看上去那样美。
国际化如联想,成立不过25年,成为国际化公司——以并购ibm pc部门为标志——更是不到5年的时间,而今也只是刚刚开始借助国际化找到学习的途径。柳传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企业并购以后,中国的一套好的打法,到海外未必能实现,要向人家学习很多东西,同时也要付出代价!”
所以,国内企业家们在“走出去”前务必要做非常深入的调查研究,务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如何把“走出去”与中央保增长、扩内需的一系列措施结合起来,让“走出去”更有力,更有效。
所以,对于仅凭一腔热情就嚷嚷海外并购只差钱,对于未能做到知己知彼就伸手要钱的国内企业家们,王岐山的这瓢凉水泼得正当时,泼到了关键点。
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您现在的位置:九游会官网真人游戏第一品牌-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新版 > 行业新闻
海外收购观察:三次收购为何待遇不同?-九游会官网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发布时间:2016-02-02
上一个:我国将贴息支持进口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
下一个:8月铜杆企业废铜使用率上升